[P][FACE=宋体][LINE-HEIGHT=2][SIZE=12px][b] 春节、婚丧嫁娶和喜庆的日子,人们总会燃放爆竹以示庆贺。可以说,燃放爆竹是中国民间重要的风俗,这种风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爆竹又被称为“炮竹”“爆仗”“炮仗”,人们还常叫它“穆炮”。《诗经》《小雅》中就有“庭燎之光”的记载。[/b][/FACE][/SIZE][/LINE-HEIGHT][/P][P][FACE=宋体][LINE-HEIGHT=2][SIZE=12px][b] 燃放爆竹最初是为了驱鬼除邪,祈求吉祥、顺利。传说藏在深山的怪兽,每隔365天就出山伤人,但它们很怕爆炸声和亮光。因此,每年岁末年初,人们都争相燃放爆竹,以驱赶猛兽和恶鬼。《神异经》记载,人们一见到山魅(传说中的鬼怪)就会生病,要除病就要赶跑山魅。山魅害怕爆竹声,只要一放爆竹,它就会逃跑。因此,除夕节庆放爆竹是为了避恶和驱邪。[/b][/FACE][/SIZE][/LINE-HEIGHT][/P][P][FACE=宋体][LINE-HEIGHT=2][SIZE=12px][b] 后来有人将许多小炮仗用药线联起来,这就是南宋“一发连百,余响不绝”的鞭炮。也就是现在的“百子炮仗”。讲究的鞭炮用红纸制作,燃放后红纸屑满地面,称为“满地红”。后来又有了单响、双响的鞭炮,双响俗称“高升”,可以飞到天上爆炸。[/b][/FACE][/SIZE][/LINE-HEIGHT][/P]